中国的历史

The Depth of Sensibility.
Post Reply
星际浪子
Posts: 3597
Joined: 01 May 2009 23:45

中国的历史

Post by 星际浪子 » 19 Feb 2013 13:54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

               
  可能杭州西湖给人的感觉过于柔美,缺乏阳刚之气,所以目光锐利的苏东坡忍不住写诗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可谓是柔美的典范,从此心领神会的人们开始将西湖也称为西子湖。
  然而也有不服气的,清代文人袁枚写诗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中所说的“岳于双少保”正是大家熟知的岳飞和于谦。袁枚将此二人抬出来,想为西湖增添些慷慨激昂之气。
  其实在别处说到“岳于双少保”,人们难免会慷慨激昂,独在杭州未必,因为二人事迹都在杭州以悲剧落幕。西施虽然是弱女子,但她为国捐躯的精神并不比将军们弱,而且西施在大功告成之后,却被她所效忠的君主赐死沉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西施还是“岳于双少保”,最终都让西湖染上了一丝悲凉的氛围。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在评论中国历史时非常尖锐地说了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我常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历史堕落到如此地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总是反复演绎着类似的故事?后来想到岳飞和于谦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却有着相同的命运,而且根据我们的历史规律,他们悲惨的命运背后却都有着相似的原因。于是我终于明白,要破解黑格尔这话的密码可以在岳飞和于谦等悲剧英雄身上找到线索,谋害岳飞和于谦等悲剧英雄的真凶其实也就是让中国历史堕落的原因之一。
                                  
  一、莫须有罪的幕后追踪                 
                 
  只有在乱世,人们才会更加期待英雄;只有在乱世,人们才会更加渴望自己也成为英雄;只有在乱世,集权统治的皇帝才会任由英雄驰骋。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当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大宋王朝痛失半壁江山,百姓流离失所,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便由此开幕了,岳飞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登场了。
  在论述岳飞之前,先看他的个人资料:                 
  姓名:岳飞,字鹏举。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性别:如假包换的绝世奇男子。
  生卒:生于北宋祟宁二年(公元1103年)二月十五日,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朝廷赐死,但从此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庭成分:贫农。自己也曾做过佃户。
  学历: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法,成为全县武艺冠军。自学《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后投入开封尹兼东京留守宗泽旗下,宗泽传其行军布阵之法。
  主要先进事迹: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创建岳家军,力挽狂澜,阻止金兵南下,保家卫国,功勋显著。
  座右铭:尽忠报国(后来被改为“精忠报国”)。
  口头禅:还我河山。                
  从岳飞的个人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也是典型的“从奴隶到将军”,除了他本身的努力外,他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传奇,也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号召”。
  其实每一位民族英雄身上闪烁的光芒,就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英雄,就是因为他们身上背负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民意,他们的事迹就是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岳飞那个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民意就是:“收复失去的河山,救回被敌国俘虏的二位国家领导人,一雪国耻,再创盛世繁华。”
  岳飞率领着岳家军差点实现了这些民意。因为绍兴十年(1140)岳飞在友军的协助下,率领岳家军,收复许多失地,大破金国的精锐之师,使得金军统帅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然而就在岳飞蓄势趁胜攻击时,朝廷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不由得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家军撤退后,收复失地立即被金人重新夺回。第二年,岳飞被朝廷赐死。
  这是一个让人极其愤懑的故事,也让人难以理解的故事。在战局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情况下,竟然主动放弃胜利成果,并将扭转战局、能决定胜负的中兴大将杀死。这样自毁长城,真叫人匪夷所思。
  八百多年以来,大多数人都将罪责归于当时的宰相秦桧,认为他是金国奸细,并浇铸其铁像跪于岳飞庙前。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又拨开了历史迷雾,认为秦桧不过是替罪羊,真凶应该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宋高宗赵构。更有甚者,认为岳飞是政治素养不够,纯属咎由自取。
  真凶究竟是秦桧还是赵构?还是岳飞咎由自取?
  深究此事,不得不先分析秦桧其人。八百多年来,许多人都认定秦桧是金国奸细,所以他才会密谋、怂恿高宗赵构下旨杀死能力挽狂澜的中兴大将岳飞。
  怀疑秦桧是金国奸细并非空穴来风,因为“靖康之难”中,秦桧随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而去,然而三年后的一天,他却携带妻子、仆婢和随从以及一名水手,背行囊坐着小船突然出现在淮水东头的孙村,被驻守在当地的南宋水军逮捕。《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自己说他是杀了看守者,坐小船逃回来的。”宋史特别强调这是秦桧自言的,显然是表示不相信他。两军对峙,全家背着行囊,一幅充分准备的样子安然脱身逃回,像写小说一样传奇,确实不由得让人怀疑。
  那么秦桧就此事是否说谎了呢?根据《大金国志》记载,金太宗天会八年,即公元1130年,金国占领大宋领土已三年,但是担心大宋的遗臣伺机报复,所以金国大臣们在朝中商议对策。鲁王完颜昌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完颜宗翰(后人通常称其原名“粘罕”)说,此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只有一个秦桧可以用。我喜欢这人,将他安置军中,观察其表现,发现他表面上虽然有所抗拒之意,实际上却委曲顺从。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志。于是,金人觉得释放秦桧有利于他们,便将秦桧放走了。
  从《大金国志》这段记载看,秦桧完全是金国安插过来的一粒棋子,即便秦桧自己表面表示效忠大宋,而他的政治主张连金人也认为有利于他们。虽然《大金国志》被许多学者认为在编纂体例上有冗杂失次,轻信伪书的缺陷。但是秦桧逃回南宋后,他的政治主张确实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他此后一生的政治纲领。
  什么叫“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呢?说白了,就是无条件地将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国,那些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也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
  这无疑是一项丧权辱国的主张,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秦桧归国后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成为当朝宰相,成为宰相后不到一年,就公然提出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的主张。很快他就在一片唾骂声中被罢免相位。
  秦桧难道是傻瓜?难道不知道提出这样丧权辱国的主张后立即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吗?
  无论事情具体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秦桧决不会是一个轻举妄动的傻瓜。所以他至少是经过揣摩上意后,才敢提出这样的主张。
  秦桧归国后,虽然疑点重重,但是宋高宗赵构却很快就接见了他。当时秦桧对赵构说:“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第二天,秦桧草就了给金国掌权者完颜昌的国书,由宰相范宗伊呈现御览时,赵构很高兴地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很显然,“南自南,北自北”是获得赵构认可的,这句话相对后来他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要含糊一些,也就是说,南宋最高领导人赵构此时已经放弃收复失地,认可南北割据的现状。所以提出这种主张的秦桧能在十个月内就提升为当朝宰相。可能秦桧在认定赵构认可和谈的前提下,妄图排挤主战派,因为主战派将领大多是北方人,所以提出“北人归北”。这让赵构有些下不了台,忍不住也生气地说:“朕是北人,归哪里去?”
  秦桧也许是操之过急了,也许他只是利用这次风波向金国表明他这个“非典型性”汉奸的身份,以此进一步赢得金国的信任。
  总之无论秦桧是否汉奸,无论赵构是否甘心,自秦桧归国第一次“面圣”开始,两人就此都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放弃被敌国占领的土地,维持现状。
  这一点与岳飞等主战派将领产生了矛盾,特别是踌躇满志的岳飞,特别是在岳飞逐步扭转战局,逐步取得“直捣黄龙”的局势后,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鲜明。
  从秦桧的角度看,无论他是否汉奸,岳飞等将领一旦战胜金国,收复宋朝江山,对他个人而言都是不利的。第一,他是靠“南自南,北自北”这一政治纲领被赵构认可,以及靠“金国通”的特殊身份被赵构器重,并飞速提升为宰相,一旦金国失势,他的特殊身份和政治纲领就会变得一钱不值。其次,对于一个权臣、一个想权倾朝野的野心家而言,岳飞等将领一旦力挽狂澜,取得旷世功勋,势必获得相应的加封,地位肯定要高于他这没有功劳之人。所以秦桧这样的野心家绝对不会让别人压过他的。这一点,史书有记载可作为论证。《宋史》记载,当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击败金军精锐之师,将金军统帅兀术逼得退守开封,眼见士气低落,兀术打算撤离开封,哪知一位书生挽留住他,告诉兀术一个中国历史中比较奇怪的规律:“自古以来,不曾有过擅权者在政府内部猜忌制肘,而大将能在外建立战功的。岳飞自身都将不保,何况是建立战功呢?”果然秦桧没有坐视岳飞立功,先怂恿赵构下旨调离张俊、杨沂中等友军,使岳飞形成孤军作战之势,然后发出十二道金牌责令岳飞班师回朝。那位书生真可谓洞察中国历史怪圈。
  从宋高宗赵构的角度看,岳飞战神般的精神让他很矛盾,因为在危难之际,有岳飞这样能力挽狂澜的中兴大将在,宛如给南宋半壁江山上了一道保险锁,让赵构倍感安全。然而一旦局势稍微平稳,曾被金军在海上追击了三百余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赵构,又不禁有安享眼前太平之心,曾经的意气风发都抛掷脑后,不敢贸然北伐,生怕北伐失败,金军反击,半壁江山都难保。而且就算岳飞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也同样受到威胁。最可怕的是金国还有一招“杀手锏”,一旦战局不利,无力挽回,金国可能扶持赵构的哥哥宋钦宗为傀儡皇帝(赵构之父宋徽宗已于1135年去世),甚至可能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拱手让出北方领土,让岳飞辅佐宋钦宗复辟(曾散布过这样的流言)。所以,就宋高宗赵构个人利益而言,无论战胜、战败、不胜不败,只要开战,都可能让他陷入困境,最好的局势就是维持现状。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徽钦二帝已经成为俘虏,就算在有生之年被拯救回国,大权在握的赵构还有什么顾虑的呢?
  就此疑问,也许在宋朝的人不理解,但是明朝景泰八年之后的人或许就能心领神会,因为明朝景泰八年发生的“夺门之变”正好验证了宋高宗赵构的“先见之明 ”。要进一步分析赵构的心态,以及进一步破译所谓黑格尔密码,我们有必要将宋朝的事情暂时放一旁,先将“夺门之变”的事情加以说明。
 
            
  二、民族英雄的抉择                 
                 
  和宋高宗赵构一样,明景泰帝朱祁钰原本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当他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蛊惑,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大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在于谦的辅佐之下,抵御瓦剌大军于北京城下,迫使瓦剌可汗也先退兵,并释放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在被释放前,曾对前来探望的大明政府礼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长)李实说:“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请你转告朝廷,我回去后,做个平民百姓就心满意足了。”
  非常相似的是,三百零八年前,当宋金和谈,金国送回了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同样沦为俘虏的宋钦宗赵桓也说过类似的话,他非常狼狈地拦住了韦太后的车子,痛苦地央求韦太后:“请回去告诉九弟(赵构),只要能让我回去,有间普通的房子住我就心满意足了。”韦太后伤心地发誓:“我回去一定想尽办法接你回国。否则,让我瞎了双眼。”
  虽然明末大儒,抗清义士王夫之在《宋论》一书中评价赵构道:“高宗之畏女直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但是赵构只是对金国如此,对内还是心狠手辣的。为了皇位的稳定,他可能情愿韦太后瞎眼也不想让宋钦宗赵桓回来。
  明景泰帝朱祁钰或许没有赵构那么“厚黑”,而且他倚重的不是秦桧那类非典型性汉奸,也不是只顾打着个人得失小算盘的典型性权臣,而是大公无私的民族英雄于谦。
  请先看于谦的个人资料:                
  姓名:于谦,字廷益。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性别:如假包换的绝世奇男子。
  生卒:生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被朝廷赐死,但从此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世:宦官人家,祖父曾任兵部主事。
  学历:永乐十九年考中了进士。
  主要先进事迹: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辅佐新帝,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击退外敌。
  座右铭: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经典语录:外患未息,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邀功讨赏呢!              
  正是因为于谦的大公无私,不顾个人得失,当景泰帝朱祁钰想拒绝被俘虏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回国,与群臣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于谦最后发话了,坦言朱祁钰的帝位已经稳定,不会更改,所以不必有所疑虑,应该尽快迎回太上皇明英宗回来。景泰帝当时内心肯定非常的煎熬,他深知宋高宗赵构不迎回兄长宋钦宗赵桓的道理,但是现在连自己所倚重的于谦都这么说了,心中可能更是郁闷,或许会想,是以你为首的大臣们拥立我为帝的,老哥回来,帝位发生变故,除了我之外,第一个死的就是你,现在连你都不顾忌这些,我也无话可说了,于是带着三分无奈、三分赌气,三分愤懑地说:“好!听你的!听你的!”这话背后似乎也有句潜台词:“反正什么都是你说的,到时发生什么变故,看你怎么帮我收拾残局。”
  在封建专制的政治游戏中,景泰帝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因为他没有唐太宗弑兄杀弟的毒辣,没有明太祖为维护皇权而滥杀无辜的残忍。说偏激点,他或许知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黑心的畜生,但是终究缺乏火候,无法成为一个彻底黑心的畜生。
  虽然迎回英宗回来后,景泰帝也做了一些措施防范英宗,但是终究也做得不够彻底。
  就在英宗归国的七年后,景泰帝病危,有人便乘机帮助英宗复辟。景泰帝立即被软禁起来,废为亲王,不久便不明不白地死了。而于谦也被处斩抄家。
  由于在政变中,政变军队攻打东华门受阻,英宗在城门下大声疾呼:“朕太上皇帝也!”守城部队顿时惊散。由此,政变很顺利地就成功了。所以史称“夺门之变”。
  景泰帝临终前或许会后悔当初听了于谦的话,也或许会责怪原本大权在握的于谦竟然未能防范和镇压事变,帮病危的他收拾残局。其实景泰帝没有明白一点,像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和别人最大不同就是只顾国家利益,不因个人得失而行事。在国家危难之际,倚重于谦这样的人,自然慧眼识英雄。但是纠缠于个人得失,进行皇家内部权利斗争,于谦这样的人绝对是靠不住的,因为在皇室的内部斗争中,无所谓是非,无所谓正义,只有政治权利的争夺与个人私利的算计,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不屑于此。
  所以,几个具有野心的小人轻而易举地就在于谦的眼皮低下搞了一次复辟,面对来势汹汹、兵临城下的瓦剌大军,于谦力排众议、从容不迫地赢得北京保卫战。面对几个小人,他却连招架之力都懒得出。当他与另外一位大臣被抓下狱,那位大臣既委屈又愤懑地百般申辩,他却只是笑了笑,说:“都是那些小人的意图,无关是非,无关国法,你说破嘴皮子也没有用的。”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什么所谓权谋,什么龌龊的伎俩,他比谁都看得明白,但是他不屑于此,哪怕下场是死。他早就说过了:“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皇家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                 
                 
  参照“夺门之变”,分析于谦的悲剧后,再回头看岳飞之死,许多问题我们应该看得更加清楚了。
  首先,宋高宗赵构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绝对是“先见之明”。当整个战局宋朝处于弱势时,岳飞疾呼:“迎回徽钦二帝!”赵构听了,肯定欣慰不已,在被窝里伸懒腰时都忍不住会说:“岳飞你这家伙真是好样的,真有斗志,有你在,真有安全感啊!”
  然而战局一旦转为有利,特别是形成“直捣黄龙”之势,岳飞再这样疾呼:“迎回徽钦二帝!”赵构肯定会从床上跳起来,遥指岳飞破口大骂:“岳飞你这家伙脑袋灌水了?这只是老子发明的一句口号而已,明白吗?口号而已。你还真去做啊?你可是我亲手提拔起来的,你到底站在哪边啊?”
  岳飞脑袋真灌水了吗?当然不是!他应该不至于对政治如此迟钝,他只是和于谦一样,是那种只顾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他才懒得管你们姓赵的谁做皇帝,他只知道当祖国受到邻国侵略,领土被邻国侵占,百姓受到侵略者凌辱时,他就要奋力抗击,夺回失地,誓雪国耻。身先士卒的他比谁都更明白“迎回徽钦二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还是一种兴奋剂。当自己国家的领导人被外国军队俘虏而去,无论平时多讨厌这个领导人,都会感觉这是一种国耻,作为这个国家的军人,更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当岳家军扭转战局,一路高奏凯歌,再喊上两句“迎回徽钦二帝”,这无疑能提升士气,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正因如此,当岳家军高奏凯歌时,与其说是岳飞与赵构、秦桧之间的矛盾就此更加激烈起来了。还不如说是赵构和秦桧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顿时更加矛盾了。
  很奇怪的是,我们这个国度宣扬了几千年的大公无私,但是在紧要时刻,人们体现出来的大多是大私无公。越是大力宣扬大公无私,就越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要不就是“无私”得抹灭人性,要么就是“大私”得丧心病狂。
  赵构和秦桧就是“大私”得丧心病狂,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疯狂地损害国家的利益。有句常识性的道理,叫做弱国无外交。两国交战,如果你的战局处于劣势,那就无所谓公平的和谈,在谈判桌上绝对完全处于被动,最后结果必定丧权辱国。也就是说,从国家利益来看,越是要和谈,越是不能缺少岳飞这样的中兴大将,没有岳家军的节节胜利,和谈就会越处于被动。赵构和秦桧绝对明白这种浅显的道理,但是他们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个人的利益,竟然将岳飞害死,导致最后与金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和约。
  后人看到岳飞的悲惨下场,在替英雄的忿忿不平的同时,也纷纷认为除了奸人的陷害外,岳飞也是因为愚忠才死。
  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是在反皇权,其实与赵构和秦桧有着同样的罪过。
  因为岳飞倘若不“愚忠”,不理会十二道金牌,继续长驱直入、直捣黄龙的话,会被赵构朝廷视为叛乱。在那种皇权至上的时代,在赵氏并未失去民心的情况下,岳飞未必能一呼百应,就算他的岳家军全部跟随,在失去友军的支援和朝廷的后勤补给,岳家军的战斗力将大大折扣,就算没有覆灭于金军的反击中,也会使原本苦苦支撑的南宋朝廷陷入内战之中。那样整个南宋境内的百姓将会陷入内战之苦,金国更是会坐收渔人之利。试想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我国,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正确地选择了统一战线、一致对外。难道岳飞反其道而行就会是正确的?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是一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英雄,他不会因为个人的生死而让国家陷入更加危难的境地,所以他不会率领岳家军擅自违背朝廷的命令。他甚至也不选择逃跑,他背上刻着“尽忠报国”,他不会背着一个国家的耻辱苟且偷生。临刑时,他高喊:“天日昭昭!”虽然不能唤醒老天,但是他用死亡捍卫真理的同时,使“精忠报国”的精神永存,使“还我河山”的呐喊在八百年后还振聋发聩。
  岳飞和于谦一样,也许对皇帝有所敬畏,但是一旦遇到国家利益与皇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选择国家利益,而不是皇家利益。
  有一句话,岳飞没有喊出来,但是于谦替他喊出来了——社稷为重君为轻。        
                                       
  四、我们都是谋害民族英雄的帮凶                 
                 
  于谦的这句话源于《孟子》,原文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也就是说,五百多年前的于谦喊出的是二千多年前的一句话。这种思想穿越了一千多年,竟然还是一种最为先进的思想,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于谦出生的那年,有一个人死了,这人的名字叫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对孟子很不满,当他看到孟子这种思想后,气得将他的“鞋拔子”脸拉得老长,歇斯底里地发出丑陋的声音:“如果孟子在世,我要杀了这老东西。”
  当然,就算朱元璋将他的“鞋拔子”脸拉成万里长城,也杀不到孟子。不过他不会善罢甘休,他将孟子的灵位搬出了孔庙,而且下令编纂《孟子节文》,将孟子原书中所谓“大不敬”语删去85条。
  朱元璋如此做,正是因为孟子的这些思想危及他对国家的封建集权统治,危害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岳飞和于谦虽然不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不要皇帝,但他至少还是知道国家利益高于皇家利益。正因为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成为民族英雄,而不是“御猫”。也正是因为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坚持用行动捍卫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必定会死在皇权的魔爪之下。
  其实说白了,所谓皇帝,就是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皇权的魔爪下,所有顺应者,只能演绎着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游戏。即使人格无比高尚的人,也无法超脱这种魔爪的阴影,一旦超脱出去,必定以悲剧收场。
  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投影在大地上飘逝,每个朝代在最后落幕前,都会将自私自利、贪婪无耻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些自私自利、贪婪无耻者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大多数人)的利益,使得我们的国家日益腐败,逐渐濒临崩溃。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所谓中央之国常常被落后的野蛮民族践踏凌辱的原因。在许多时候,这个所谓中央之国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势力明显强于它的敌人,但是均因为内部的腐败,最终导致莫名其妙地一败涂地。
  这些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蛀虫们虽然使得国家在对外的竞争中落败,但是他们在内部使用各种“阴谋”和“阳谋”,让他们在内部夺权游戏中获胜。而岳飞、于谦等高尚者虽然在捍卫国家的战争中充分体现大智大勇,但是他们“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高令他们总是会败于卑鄙的蛀虫们之手。
  没有多少人会为了清白而情愿粉身碎骨,没有多少人会情愿成为失败者。于是在皇权的魔爪下,人们相互用卑鄙对付卑鄙,用无耻对付无耻,经过殿宇金壁辉煌的衬托,经过道貌岸然的皮囊包裹,所有官人、伟人的尔虞我诈、作奸犯科都成了后人反复歌颂的功绩,由衷认可的生存游戏。
  再进一步反思黑格尔说的话,确实任何进步无法从中国历史中产生,表面看中国历史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但是在君主覆灭的背后,有熙熙攘攘的人为了个人的得失而顺应着君主覆灭的游戏怪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为君主覆灭的怪圈推波助澜,一再重复覆灭怪圈的不仅仅是有名有姓的君主,而是所有为名利熙熙攘攘的人,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所有不甘心粉身碎骨,不甘心沦为失败者的人。
  表面看,直接谋害岳飞和于谦的是皇帝和他们的帮凶。但是由于所有为名利熙熙攘攘者的推波助澜,进一步认可黑格尔密码中的游戏怪圈,使得岳飞和于谦等民族英雄在这些历史游戏的规则中死得那么理所当然。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皇帝,但是皇帝作为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最高境界,始终还是在我们内心驻扎着。
  只要看看近年流行的那些历史影视剧,了解一下大众对这些历史影视剧的感受,不难发现,我们离影视中的历史并不遥远,我们还在认可那些所谓“王道”,竟然还在讴歌自私自利、贪婪无耻的最高境界者。
  更为可怕的是,像秦桧那样,为了私利而排除异己,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如今依旧熙熙攘攘。扪心自问一下吧!你我是不是多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我们在岳飞庙前对秦桧的跪像进行唾骂时,是否意识到,秦桧只是因为位高权重,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犯此错误,更显得罪恶滔天。而我们虽然没有直接引起如此恶劣的后果,但是我们的本质其实和秦桧没有区别。
  当我们还在欣赏官人、伟人的尔虞我诈时;当我们还在玩味官人、伟人的作奸犯科时;当我们还在认可存在着各种潜规则的生存游戏时。无论我们知道多么先进的民主思想,无论我们懂得制定多少规范的制度,我们终究还是会重复着黑格尔密码中的游戏怪圈,我们无法彻底逃脱黑格尔的魔咒。
  千百年后,我们与谋害岳飞、于谦的凶手同罪。

Post Reply